編者按: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“雙創”的熱土,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更是“雙創”的加速器。學校不僅培養人才,也培育企業。2010年前后,學校順勢而為,組建光電工程系、牽頭成立中山市光學學會,服務園區光學初創企業。有心栽花花更發,著意插柳柳成蔭。10余年來,學校已孵化出5家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、3家上市公司,還有20余家中小企業正在孵化培育之中,其中大多數為光學企業。
8月16日,位于火炬區興業路上的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(以下簡稱火炬職院)生產性實訓基地和往常一樣忙碌。
這里對中山市光學學會常務副會長、中山市光大光學儀器有限公董事長張有良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。光大光學曾在這里進行了長達8年的孵化,如今,公司形成了以中山為總部、旗下擁有5家公司的集團化發展模式,覆蓋激光投影、手機鏡片、人臉識別等光學所有業務,成為粵港灣大灣區棱鏡、透鏡領域規模前十、技術前三的高新技術企業。
孵化出一批優秀光學企業
1995年,張有良來到中山打工,后因機緣巧合進入光學行業,并在2005年手持十幾萬元創辦了光大光學。張有良回憶,公司最初設在火炬區江尾頭市場二樓,面積約300平方米。2008年,公司入駐火炬職院成為第一家校企合作單位。談起孵化的歲月,張有良感慨良多,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,實體行業遭遇海嘯。這對尚且稚嫩無應對風險能力的光大光學來說,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。2008年年底,光大光學頂住損失十萬元的搬遷費用,毅然遷址到火炬職院入孵,并展開校企合作。
隨著光學入孵企業增多,2010年前后,火炬職院順勢而為,組建光電工程系、牽頭成立中山市光學學會,服務園區光學初創企業,光大光學等一批企業也從學校內搬至實訓園區進入“加速期”。
據了解,生產性實訓校區由火炬區管委會牽頭,通過多種模式,與區屬國有企業共建,由學院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引入對口企業。生產性實訓校區建筑面積達到14萬平方米,能提供1500多個生產性崗位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和真實項目的訓練。2012年5月,中山市光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進駐火炬職院實訓樓。董事長饒龍軍回憶,最初,公司設在實訓樓19棟,面積1400多平方米,實訓樓里還有10余家類似他們那樣的光電企業。2014年,光維光電在實訓樓的面積擴大至3000多平方米,2018年搬到火炬區一處上萬平方米的新廠房加快發展。弘景光電、東洋工業、奧多特光學、優度光學等一批企業也有著類似的經歷,如今,這些企業都搬出了實訓樓,實現更大的發展。
據不完全統計,10余年來,火炬職院已孵化出5家高新技術企業、3家上市公司,還有20余家中小企業正在孵化培育之中,其中大多數為光學企業。完成孵化的企業已在學校周邊方圓十公里范圍內布局,并與學院保持著深度產學研合作關系。
一條街就是一個超級孵化器
以光電產業為例,2010年隨著專業的設立和孵化企業的逐漸成長,學校光電工程系及各光學企業一起整體搬遷至實訓校區A棟,形成了“工學結合、廠系一體”的人才培養模式,專業與企業共同發展壯大。不僅僅是孵化單個企業,而是建立一條完善的產業鏈,這條鏈對企業有著越來越強的磁吸力。
火炬職院在已有省級光機電技術創新平臺基礎上,光電工程系先后申報建設國家火炬計劃項目“光學工程技術和產品檢測服務平臺”、中山市光學零部件加工與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中山市裝備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;建成先進光學產品設計研發中心、先進光學模具制造中心、先進光學產品檢測中心、光學人才培訓與技術交流平臺,中山市光學學會為信息共享平臺,提升了中小型光學制造企業的新產品研發能力、技術水平、承接大型工程任務能力、抗風險承受能力、企業創新能力。
火炬區興業路連著創業路,長達好幾公里,在這條創業街兩旁有著20多棟興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舊廠房,背靠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,它們變身超級“孵化器”,一批光電、裝備優秀企業相繼從這條街孵化出來,并成長為行業的龍頭。
來源:中山日報
作者:譚華健
一審:中山市光學學會
二審:鐘嘉妍
三審:李 衡
學院微信公眾號
招生公眾號
就業訂閱號
校園查號臺:0760-88291180 | 學校辦公室電話:0760-88291180 | 招生咨詢電話:0760-88291862 | 繼續教育咨詢電話:0760-88291163
版權所有 ?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 地址: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中山港大道60號 郵編:528436 網站管理員信箱:xinxizhongxin@zstp.cn 粵ICP備10009013號
電腦版 | 手機版